“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外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高科技产品施行禁运,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技术资料。我和团队的学生就用这些资料学习、探索,尝试根据这些资料中的国际标准自己摸索设计建设网络。”1984年,清华自主开发建设了一套符合OSI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这个利用三台节点机加上六七台微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网络雏形”采用X.25协议(使用电话或综合业务网络设备作为硬件设备来架构广域网的ITU-T网络协议)不久就被派上了大用场。以这个雏形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果先后在国家某重要工程、清华大学校园网、1990年亚运会中得到应用。
“我们很幸运地赶在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的前夕全功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基本跟上了国际步伐。”吴建平说。
吴建平认为,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和绝对正确的。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我国互联网发展才能一直保持强劲态势,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稳居前列。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通过学术网向全世界迅速蔓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互联网设计初期的一些技术缺陷也逐渐显现,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IP地址严重不足。
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CERNET主导参与的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中国高速互连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试验网络,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络Internet2的IPv6互联,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它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结构,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发声和参与决策;它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让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它还引发了人们对隐私、安全、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促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完善。
展望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吴建平表示,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创新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扩展性、安全性、实时性、移动性和高性能等技术挑战。在这样的创新背景下,怎么去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是全球互联网界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祝愿中国互联网和国际互联网发展更美好,也预祝中国在国际互联网未来发展中有更多话语权、自主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吴建平说道。
(新京报)